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投資者對明星基金的評價標準也各不相同,我們用認可度較高的幾個指標,并框定“耳熟能詳”進一步縮小范圍來進行篩選,展開來說:
1、至少經歷了一個小的牛熊周期,即成立時間不晚于2017年,因此睿遠成長價值和易方達藍籌精選等被排除在外;
2、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不低于20%,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雖會“誤傷”如劉彥春、勞杰男、王宗合等管理的知名產品,但由于在該標準之上仍有不少樣本,所以此處也不必過于糾結;
3、最新季報(2021年一季報)披露規模大于200億元,最新年報(2020年年報)披露持有人戶數超過100萬戶,畢竟“規模大、人氣高”能更加說明基金耳熟能詳。
初步篩選后,再按基金規模、持有人戶數和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從高到低排序,分別選2只排名靠前的基金,并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只保留管理時間最長的,最終“勝出”的6只明星主動股基如下:
用這6只基金等權重構建一個“全明星組合”,并回測其2017年以來的業績表現和相關風險收益指標(回測截至2021年4月26日),數據顯示:
1、組合至今累計回報179.39%,較同期中證主動股基指數93.54%的漲幅,實現了約85%的超額收益,業績表現不俗。
2、回測期間組合最大回撤-24.94%(圖中綠線顯示),回撤區間2018年5月22日至2019年1月3日,最大回撤天數153天。
3、組合的夏普比率為0.6289,意味著每多承擔1份風險,可以獲得0.6289份超額回報,同期滬深300指數、中證主動股基指數、中證股票基金指數的夏普比率分別為0.4341、0.5167和0.4837。
任何投資都無法做到十全十美,僅憑夏普比率指標也不能一票否決“全明星組合”;但根據好買多年管理和調研組合的經驗,我們不建議全買“明星基金”來構建組合還有四個主要的理由。
理由一:風格變化“明星”隕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站在此刻,張坤、葛蘭、周應波等毫無疑問是最紅的明星基金經理,但如果把時鐘撥回到三年前,彼時則是楊飛、任澤松和左金保等人的天下。
我們仍用同樣的流程來篩選明星基金(考慮到2016年是熊市,這里對基金規模和持有人戶數稍微放寬),最終得到的6只“2016年版”明星基金如下:
用這6只基金等權重構建一個2016年版“全明星組合”,通過數據回測可以看到:該組合自2017年以來回報僅45.13%,不但遠遠跑輸上面的“全明星組合”,還大幅跑輸中證主動股基指數逾48個百分點。
而在2017年初,投資者很難精準預判市場風格變化,并全部選到當前最受關注的6只明星基金。
理由二:規模變大業績難續
此外,在用明星基金構建組合時,除了要考慮市場風格變化外,基金規模變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業績表現,這里我們用彼得·林奇和他管理的富達麥哲倫基金來舉例說明。
在彼得·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的14年里,投資者的資產價值增長了25倍,年均回報率超過29%,早期該基金業績一直比標普500指數高出兩位數。
隨著收益增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大規模涌入,截至彼得·林奇離任,該基金管理規模從他接手時的1800萬美元大幅增長至140億美元。
從下圖可以看到,在1986年基金規模達到40億美元之后,其年收益率相對標普500指數的超額回報逐級減少,且在1987年和1990年,基金本身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理由三:調研較難影響判斷
其實,不管是風格漂移還是規模變大,乃至基金經理變更,都是有跡可循的正?,F象。在組合日常管理過程中,專業機構完全可以通過頻繁調研、與基金管理人溝通敏銳捕捉到線索,并由此提前制定應對方案,比如調倉。
但就像成績優秀的學生通常背負著眾多人的期待一樣,投資者們對明星基金的業績訴求也和普通基金不一樣,對基金經理而言,意味著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管理基金和創造業績上。
與此同時,由于明星基金經理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在聚光燈下用放大鏡審視,對市場可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所以基金管理人也很少安排和接受對于明星基金的調研。
而作為組合主理人,如果僅憑季報等來指導操作,不能有效把握所投基金的日常運作狀態,就會很容易出現判斷失誤,日積月累下導致收益不理想。
理由四:明星基金容易“限購”
對于組合而言,買多少和買什么其實一樣重要,如果挑出來的好基金因為“限購”,不能買到想要的數量,最后構建組合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仍用最新的6只明星基金來構建組合,按基金規模、持有人戶數和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維度,挑選其中限購力度較大的3只合計僅賦予10%權重,剩余三只基金的權重相應分別提升至30%;組合不同配置下的基金權重和組合業績表現如下表所示:
觀察兩個“全明星組合”自2017年以來的回測凈值表現,從下圖可以看到“限購”組合業績顯著跑輸了“等權”組合;據數據統計,回測期間“限購”組合凈值增長130.99%,業績跑輸“等權”組合約48.4個百分點。(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7.1.1-2021.4.26)
在不少人看來,即便用明星基金構建組合有諸多缺點和不便,但只需前期選基金時多花點心思,后面就可以一勞永逸了;且“全明星組合”表現大概率也會好于普通基金構建的組合。
這種想法正是組合投資中常見的錯誤之一。其實組合投資的核心并非“組合”,而是“管理”。以?;鶎殻ㄈ尚停┙M合為例,分別和“全明星組合”做個PK,數據顯示:
1、在可比范圍期間(2019.12.15-2021.4.26),?;鶎殻ㄈ尚停﹥糁翟鲩L67.49%,“等權”全明星組合凈值增長69.36%;兩者對應區間最大回撤分別為-16.3%和-17%,業績和最大回撤表現均十分接近;
2、但如果考慮明星基金限購因素,非等權配置的“限購”全明星組合凈值增長僅有52.38%;此外如果用客觀歷史視角挑選明星基金,“2016年版”全明星組合的凈值漲幅同樣僅有53.71%;同期表現均落后于?;鶎殻ㄈ尚停?。
我們再來觀察目前?;鶎殻ㄈ尚停┙M合9只基金的特征,從下表可以看到:雖然大部分基金的規模排名和持有人戶數排名達不到篩選“明星基金”的標準,但絕大部分基金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均超過20%。
這便是上文提到的,即使用一刀切“誤傷”了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低于20%的知名基金,在年化收益20%以上的基金中,我們仍能夠挑到其他指標不是那么拔尖,但整體表現可圈可點的。
實際上,?;鶎殻ㄈ尚停﹦摻〞r所持有的基金并非這9只,組合自創建以來共進行了6次調倉,具體情形包括:
1、根據市場風格變化,如2020年1月1日和2020年3月1日兩輪大規模調倉,將組合由偏價值風格調整為“成長+”風格,2020年8月份調入順周期風格的融通行業景氣等;
2、因基金出現大額限購,如2020年3月份調出交銀新生活力和中歐時代先鋒A;
3、因基金規模變大或影響策略效果,如今年1月份調出鵬華新興產業混合。
這六次調倉為組合帶來了多少貢獻?為什么說“管理”才是組合投資的核心?
我們用組合創建時的6只基金進行數據回測,從下表可以看到,雖然其中“明星基金”的占比不低,但若持有該組合不動至今,累計收益僅47.25%,跑輸組合實際收益約20個百分點。
如果把組合投資比喻成拍電影,市場就是劇本,成千上萬只基金就是可供選擇的演員。
作為一名導演,在拿到劇本后,應該根據劇情和角色需要挑選合適的演員,并創造性地埋一些伏筆,讓電影效果更精彩;而不是把精力只放在尋找當紅流量明星上,即便后者拍出來的電影開始很叫座,最后票房和口碑卻不一定好。
同理,在組合投資中,面對波云詭譎的市場,我們也不能全部寄希望于明星基金,最好根據市場風格挑選最合適、最具性價比的基金,并前瞻性地做一些布局,以更好把握市場行情。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組合的過往模擬收益表現及其成分基金的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收益表現數據未計算交易手續費,未經估值復核,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組合的風險等級與其底層單基金的風險等級存在差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確認已知曉并理解所選擇相應基金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征,具有相應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投資。